以文习史尝试新法历史课程设计实施一例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文习史尝试新法——历史课程设计实施一例吴自兴(城关中学,甘肃岷县)[关键词1文,史,教学方法,创新[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39—03俗话说:“文
以文习史尝试新法——历史课程设计实施一例吴自兴(城关中学,甘肃岷县)[关键词1文,史,教学方法,创新[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39—03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可是越到现代,似乎“文史分家”的情况就越严重,以致我们这些“学历史”的多不懂文学,学文学也多不理睬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提到“我们教的是历史”这句话,就唯恐和文学沾边,怕是自己所讲的历史里掺杂了演义和虚构的成分,甚至连想像的运用都是拒绝的。结果如何呢?历史课越是强调它的客观性就越是变得生硬,越是强调它的科学性就越是缺少情感。总之,它给学生的感觉是无血无肉、死记硬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求多角度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以实现历史教学的最优【收稿日期】2007—06—23化,并为教师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提供了较大的空问。我在处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尝试采用新的方式和视角,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也使他们能够领略到历史学习多方面的魅力。首先,厘清课题。本课是在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基础上展现宋代社会风貌的,课题用了“万千气象”四字,显然它要呈现的内容是多角度、有趣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联系的。即,学习内容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表现出的宋代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其次,把握重点。与过去的教科书相比,这问作者的观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918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义和团愚昧迷信的一面自然就被陈独秀无限放大,从而成为他指责的目标。1924年,陈独秀已经身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义和团反帝爱国的一面顺理成章地就成为陈独秀为中国民众树立的一个榜样。由此可见,时代背景、作者身份、立场、动机和期望等诸多因素,影响着陈独秀的观点,不管他自己对此有无认识。但这并不等于陈独秀的观点没有任何可取之处。“20世纪中国人追求既接受又排斥西方文化的现代自我认同的痛苦历程中,义和团运动扮演了具有独一无二的象征意义的角色。”(柯文:《义和团三调》)只要这个痛苦历程还在继续,对义和团运动的争议就不会停止。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天的学生面对前人的观点,自然应先用一个过滤镜,滤掉前人观点中的主观因素,而非全盘接受。有了不盲从的态度,有了过滤的方法,离独立思考就不会太远。或许,经过一番辨析和判断,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还是三者居其一,而我们对独立思考的内涵也将有一个重新认识:并非一定要在结论上与众不同,但一定要掌握不盲从迷信的方法。【作者简介】张汉林(1975一),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员。【责任编辑:豆艳荣】教法探讨39一学习内容有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学习内容比较概括凝练,而且视野较宽;第二,学习内容易于学生感知,便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第三,学生对一些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加以有效的利用,有可能把课上得既生动活泼又有深度。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让学生主动感知宋代社会风貌;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整理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写作,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获得较为强烈的成就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实施过程如下:第一课时由“引发兴趣、创设情境”和“感知课文、构思作文”两部分组成。一上课我就先亮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学生先是有些惊讶,以为今天“来的是语文老师”。他们心中暗问:吴老师没说错吧,“你可是历史老师啊!”然而,这只是非常短暂的沉默,很快学生们就热烈鼓掌表示欢迎,并伴随着兴奋大声喊“好”,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直率,又是多么渴望教师们改改一成不变的课堂!接下来,我问:“写作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学生答:“搜集素材”“构思”……我顺势引导:“好,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些为我们将要进行的写作所准备的材料。”屏幕上出现了《清明上河图》,还伴有典雅悠扬的音乐。学生一边听,一边极认真的仔细观察着画卷。(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上,他们学过这一内容。)“听着优雅的乐曲,看着精美的画卷,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很快就能够回忆、联想到他们所学过的知识)“我仿佛回到了宋朝,感受到汴京街头那热闹的场面。”“我感到自己就站在‘虹桥’上,走在汴梁的大街上。”到这里,学生要写的心理已经就绪,能写的愿望也开始萌发。我要的效果就是,他们不仅仅是有写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要有写的冲动。但是,这时我还不能急于让他们动笔。因为“寓史于文”,我们毕竟上的是历史课,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所以我需要尽可能营造更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在情境中诱发自主学习的动机,然后再引到更细节的内容上去,帮助他们准备好写的40素材。当学生们能够相互交流,急不可待地发表各自观点的时候,我觉得时机成熟,应该“收”了,以求在进入写作活动后,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更有特色。“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宋朝,感受那时人们的生活。下面,我们详细地了解宋代人在生活上的细节,为你的写作找到更多的素材。”优雅的音乐轻轻响起,学生开始认真阅读课文(第56~60页,第76~77页)。“刚才通过听、看、读,我们已经领略了宋代人的生活景象,积累了足够的素材,现在我们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小插曲,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绪不至于离教科书的内容太远,时时想到自己要写的主题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能够冷静地选择写作题目创造机会,当然这对学生在写作前平和一下躁动的心情有帮助。在学生们跃跃欲试,要将知道的、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的时候,我接下来强调:“好,那大家就构思写作吧。请注意我的几点要求。第一,我是一个宋朝人,刚结束一个游玩;第二,我看到了宋朝人服饰、饮食、房屋、交通及娱乐和节日的特点;第三,题目自拟。”学生们再次自发的形成讨论,我不再干涉,而是参与其中,时不时说自己的看法,并就一些具体的专业性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因为这次的讨论和交流是学生构思文章的有机部分,他们的目的很强,其学习趣向和个性也展现的比较充分。这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还沉浸在兴趣之中,好在它还没有结束,学生的写作也不可能完成,就让它延伸到课下,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期待。第二课时是“展示作品,享受成功”和“小结”两部分。我是这样登场的。“经过上节课我们搜集材料和构思写作,大家都对自己的大作充满信心,老师也期待着看看你们的作品,都准备好了吧?请大家展示吧,我们一同分享。考虑到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同学的作品都有机会展示,我会和你们商量,看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的作品都‘发表’。今天只能是部分同学的作品被大家欣赏、评价。你们可以自告奋勇,老师也随机选取。”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我随机选了几位同学朗读他们的作品。这样的做法,有两点考虑:在不可能教法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农史》 网址: http://www.zgnszz.cn/qikandaodu/2021/0701/339.html
上一篇:御史探源从侍从到职官的考察
下一篇:经史子集